当孩子正沉浸在动画片或者玩具中的时候股腰包,我们按照约定好的「只看一集」「只玩 15 分钟」提醒孩子马上要结束了,下一步要去吃饭咯、要去刷牙咯、睡觉咯……
孩子的表现却和我们预期的不太一样——
妈妈,我再玩 10 分钟玩具,再去吃饭行不行?
爸爸,我再看一集动画片,再去刷牙行不行?
……
几次循环之后,大人再也耐不住,直接爆发——
说好了只能看一集,别再耍赖了!
不行!我数到 3,立刻马上给我结束!
……
图片来源:giphy.com
展开剩余91%孩子越来越大,不知从何时开始学会了跟大人讨价还价,这样的「极限拉扯」,相信也没少在你家上演吧?
说真的,孩子讨价还价,真是让人心烦又纠结。坚持吧,即将面临的是一轮又一轮的拉锯;妥协吧,又怕孩子从此更不遵守规则……
今天我们就来聊聊,孩子讨价还价时股腰包家长该如何回应,讲讲哪些回应是无效的,如何进行有效沟通让娃乖乖配合。
孩子讨价还价的时候
这 3 种回答最好「避雷」
当我们温柔提醒孩子「动画片马上要结束了」「我们说好看到 9 点钟结束」,孩子想多看一会儿、多玩一会儿,都再正常不过。
就拿看动画片来说,孩子非要「再看 10 分钟」,面对讨价还价的孩子,你是怎么回应的呢?
图片来源:站酷海洛
以下 3 种常见的回应方式,我们最好「避雷」。
这些沟通方式不仅会让讨价还价的情况愈演愈烈,还可能给孩子的性格和亲子沟通造成长久的负面影响。
拒绝型回答:
绝对不行!结束了就赶紧关电视!
这种回应反映出的是一种「专制型」的亲子关系:家长给出的指令,孩子需要立刻服从;孩子提出的任何异议或商讨都会被否决。
建立在此关系型上的沟通模式,很容易治标不治本,也就是说孩子只是受制于家长的权威而表面上服从家长,并不是真的认可规则、遵守规则,长此以往就养成了习惯性服从的性格。
孩子日后在其它场景、面对不同的沟通对象,可能就不敢提出自己的观点、感受与想法,更没有办法自己根据周遭环境、情景做出决定。
指责型回答:
你为什么老这样!明明说好只看一集股腰包,怎么总是说话不算话
家长在沟通时的这种回应方式,本质上是习惯于挑出孩子的「毛病」,来削弱孩子的立场。
从家长的角度来看,无论让孩子继续玩或是停止玩,都给孩子贴上了不听话的标签。事后家长可能更习惯用这个标签 / 弱点,在其它事情上指责孩子。
图片来源:站酷海洛
从孩子角度来看,每个孩子自身的性格/气质不同,不管是选择继续玩还是要停止玩,都可能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,比如:
孩子可能会带着「我是不听话的孩子」的心理负担继续玩或是停止玩,但这已经在无形中削弱了孩子的自信心,让孩子对自己形成「我是一个不遵守规则的孩子」的心理暗示。
孩子也可能会利用讨价还价的方式,反复尝试得到自己想要的,即便要被贴上不听话的标签也在所不惜,一旦成功过更可能让娃产生「只要我一直讨价还价」就可以达到目的错觉。
这不利于孩子规则感和边界感的建立,还可能在其他事情的规则上引发孩子的抵触、争辩情绪,增加亲子沟通冲突的可能性。
纵容型回答:
算了我懒得管你,你随便吧,看够了再来找我
这种回应的背后,反映着家长和孩子双方都无法遵守约定。
从家长的角度来看,即便约定了、提醒了,孩子总是不遵守约定,索性就不想管了。
从孩子的角度来看,虽然有约在先,但是只要讨价还价一番,得到家长的消极纵容,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而不需要遵守约定。
根据社会学习理论,即人们通过观察、模仿他人的行为及结果,来学习和调整自己的行为,这种消极负面的沟通模式,会让家长和孩子陷入负面恶性循环——
孩子会倾向或习惯使用讨价还价沟通方式,来得到自己所想要的,约定和规则并不能够真正的约束其行为。
面对古灵精怪的孩子们,直接拒绝或者指责施压都不是让娃遵守规则的好方法,咱们必须要讲究一些沟通策略,娃才愿意配合,不给未来的亲子沟通埋下隐患。
当孩子「想再看 10 分钟」
试试这样沟通,娃更愿意配合
每个孩子的性格不一样,这时候更需要家长提供耐心的沟通。
我们在这里提供 2 条沟通策略,大家可以结合孩子的脾气秉性来发挥。
图片来源:站酷海洛
策略一:给孩子肯定的回复,明确规定,弹性执行
孩子提出想要多玩游戏、多看动画片时,我们可以给予肯定回复,即可以玩或看,但只能维持某段时间,比如 10 分钟、到吃饭前、到刷牙前。
这里的重点是,时间界限要足够明确,能让孩子能感知到。
双方约定时,咱们要看着孩子的眼睛,和孩子确认约定的内容是什么,让孩子重复一遍我们的约定。
对于已经形成讨价还价习惯的孩子,家长也可以提问孩子——如果到时间你没有遵守诺言,我们要怎么处理呢?
然后和孩子约定好一个「惩罚机制」股腰包,比如原本每天可以看一集动画片,如果不遵守诺言,就只能看半集了。
关于时间「弹性」的 tips:
(1) 至少要预留 10 分钟的讨价还价时间
如果我们和孩子约定好看 30 分钟动画片后吃饭,那么实际执行时,最好留足 40 分钟,也就是让动画片至少在吃饭前 10 分钟结束,给孩子留一些情绪缓冲时间。
具体的预留时长,根据每个孩子的历往情况调整即可。
(2) 避免可预见的讨价还价
如果只是打发一些碎片化的时间,那么选择游戏或是动画片时尽量选择短而快的,不要选时长较长的,例如不要看 90 分钟的动画电影,免得孩子看完一段后还想接着看而讨价还价。
试想咱们家长如果玩游戏或是看电影,也不愿意玩到或看到一半的精彩地方而停下,对不对?
策略二:用提问的形式引导孩子,耐心沟通
我们约定好看 30 分钟动画片,到第 25 分钟的时候就可以做第一次提醒,我们可以暂停动画片提醒孩子——
还有 5 分钟就要停止了,可以到点就关电视吗?如果可以就继续看,不可以就现在停止。
往往孩子都会为了继续看或者继续玩而说可以。等到 30 分钟时间到,我们就暂停画面,说时间到了。
如果孩子开始讨价还价,可以问孩子刚刚的约定是什么,让孩子重复约定的内容。这时我们就可以顺势提问:
时间到了,是不是要遵守约定停止呢?
如果孩子就是不顾约定,撒娇耍赖地表达「我就是还想要玩 / 还想要看嘛」,我们可以再次向孩子提问,比如:
如果我们约定好看完一集,爸爸妈妈却在你看到一半的时候就让你关电视,爸爸妈妈的这种行为是什么呢?
我们这里可以引导孩子说出这是一种不遵守规则的行为。然后继续提问:
面对爸爸妈妈不遵守承诺的行为,你有什么感受?
孩子大多会说,不开心,生气,或者干脆当场就生气了,直接拒绝沟通。我们这时候可以抱抱孩子,或者拍拍孩子肩膀,然后明确告知孩子:
现在我和你有一样的感受。但是,我还是想要遵守约定,你可以帮我吗?因为达成这个约定需要你的支持。
图片来源:站酷海洛
如果孩子还是坚持想要继续看,家长可以尝试使用 time out 方法,即通过暂时让孩子冷静独处,来让孩子主动认知和发现自己不良行为,从而建立规则。
具体做法就是关掉电视让孩子独自呆在原地冷静一会儿,给孩子一些时间思考自己应该做什么。
此时已经到了原本约定的时间点,我们家长可以平静地告诉孩子,我要去吃饭 / 刷牙了,然后该吃饭就去吃饭,该刷牙就刷牙,无需一直陪着孩子。
值得提醒的是,time out 不是家长和孩子的情绪对抗,一定时间后要给台阶收场。
家长带着情绪批评或否定孩子时,他们可能更关注「爸爸妈妈生气了」,而不是「我要学会遵守规则」。
如果孩子在这期间主动来说想吃饭 / 刷牙,家长可以给予正面反馈,比如
虽然迟了 10 分钟,但是你还在遵守约定了!希望下次能按时执行约定哦~
如果孩子没有主动「示好」,就要我们家长主动给孩子一个台阶,比如
爸爸妈妈想要你陪着一起吃饭哦!
妈妈已经准备好牙刷牙膏就等你来啦!
孩子讨价还价先别烦
这真的不是一件坏事
图片来源:站酷海洛
说到这里,肯定会有很多爸妈说:为什么孩子长大了就开始喜欢讨价还价???有时候真让人招架不住呀!
说真的,讨价还价,可以说是孩子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,还真不算是一件坏事(虽然有时有点烦人)。
孩子小时候通过不断观察家长以及身边人的互动方式,来建立自己的互动、沟通模式。
孩子发现通过自己单纯的或是给出理由的讨价还价,就可以获得再玩一轮游戏或是再看一集动画片的机会。
意味着孩子意识到了事物可以有多样性、有多种解决方式,通过自己的讨价还价认识事物的多种可能性,怎么不算是一件好事呢?
面对孩子的讨价还价,咱们别一味地觉着烦,我们也可以尝试换角度思考此事,尽量避免直接否定孩子(长期来看,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)。
巧妙利用上述的 2 条沟通策略,多启发多引导,平时多跟孩子聊聊对各种事情和规则的想法,也有助于锻炼其独立思考、辩证的能力,培养孩子的自信心。
本文专家
黄炜
合作专家
德国班贝格大学 实证教育研究博士
德国班贝格大学 发展心理学博士后研究员
苏静
审核专家
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
策划制作
策划:美丽
监制:大力
题图来源:站酷海洛
孩子讨价还价时,别只是说「不」
涨8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